日期:2020-03-03 12:11 作者:罗军 来源:《中国乳业》杂志
01、奶山羊产业发展成就
2018年,我国山羊数量1.6亿只左右。据测算,奶山羊总数大约1400 万只,产奶羊900万只左右,山羊奶的总产量约200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5.2%。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羊酸奶、液态羊奶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是我国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奶山羊260万只左右,羊奶产量60万吨,占奶类总产量的30%左右,是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启动的“千亿奶山羊全产业链工程”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奶山羊产业迎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山东省的奶山羊生产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奶山羊数量达到200万只,养殖及羊奶加工企业不断涌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具有独到之处,各种羊奶销售模式为奶山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07年以来,在原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奶山羊专项的支持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以原种场、繁育中心、种羊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为基础的全国奶山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了奶山羊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队伍,提供了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了陕西、山东两大传统奶山羊主产区和辽宁、河北、广东、河南、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奶山羊新产区竞相快速发展,且已形成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为主的北方奶山羊产业带和以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云南等省为主的南方奶山羊产业带,为新时期我国奶山羊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奶山羊数量和群体规模迅速增长
随着我国对奶山羊生产关注程度的提高,奶山羊存栏数量也在稳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以来,奶山羊数量稳步增长,平均年增长率3%左右,山羊奶总产量虽有波动,但保持了10%的年平均增长率,尤其是近五年,羊奶产量增幅较大,奶山羊数量和品种质量也显著提高。在奶山羊生产基地县,养羊大户、专业户数量增加,群体规模不断增长。例如,到2018年底,全国奶山羊饲养量最多的陕西省富平县存栏羊数量增加至近50万只,大部分养羊户的养殖规模为50只左右,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500余个,500 只以上的大型羊场10余个,上千只大型羊场3个,大型羊场加基地的运营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使奶山羊生产的收益最大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获得多项奶山羊科技成果
科技对奶山羊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在长期的奶山羊生产实践中,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养殖场等密切合作、联合攻关,获得多项科技推广新成果,包括后裔测验、标记辅助选择、高效人工授精、胚胎移植(MOET)、冷冻精液制作、集中产羔等奶山羊良种扩繁技术;阶段饲养管理、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饲料配合及TMR饲喂、疾病防治、污染处理等奶山羊健康养殖技术;羊舍建造、挤奶机械、饲料加工搅拌机械等奶山羊装备制造技术;奶粉、液态奶、奶酪、酸奶发酵等山羊奶产品加工技术,为奶山羊全产业链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奶山羊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与其他行业相比,奶山羊产业的国际合作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荫武教授就与美国山羊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此后,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德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合作关系。科研团队不但赴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考察奶山羊生产,还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访,交流科研成果,共同举办奶山羊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等,成为畜牧业重要国际合作领域,吸引了多位国外学者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促进了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养了一支奶山羊产业科技队伍
狠抓技术培训是多年来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自从1980年以来,举办了多期奶山羊技术员培训班和数以千计的奶山羊养殖能手短训班,通过养殖、配种、管理和疾病防治、羊奶质量检测等系统技术培训,养殖户对科学养羊知识的接受能力显著提高,一批农村养羊专家脱颖而出,活跃在生产一线,为奶山羊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的奶山羊技术骨干队伍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全国共有12个省(市、区)20多个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奶山羊研究推广工作,省级以上高校和研究机构10个;专职和兼职从事奶山羊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员500余人,副高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占40%,从事遗传育种和养殖的占70%以上,其余人员从事乳品加工和疫病防控等工作,经过培训的奶山羊职业农民和养羊能手达万余人,成为奶山羊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02、奶山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各层次种羊场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与其他畜种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奶山羊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养殖户)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层次结构不明确,职责混淆,生产方向定位不准,尚未建立奶山羊种羊性能测定中心。问题的症结突出表现在种羊生产体系混乱,符合品种标准的种羊数量较少,造成种羊市场不够规范,种羊价格波动大,难以保证种羊质量,导致奶山羊群体遗传进展缓慢,损害了奶山羊养殖户和企业利益。对奶山羊产业来讲,布局合理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奶源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抬价等不良现象亟需改进。我国的奶山羊存栏数虽多,但平均生产性能差,种羊数量少,良种覆盖率低(40%左右),泌乳期平均单产仅210千克左右,与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捷克萨能羊平均产奶量800千克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奶山羊亟需选育提高或杂交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的任务十分艰巨。
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
在长期的奶山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良种繁育体系的成员认识不到位,业务部门和科技推广单位的资金和推动力有限而导致有关繁育养殖技术的推广难度增大。另外,受益最大的羊奶加工企业对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良种是发展我国奶山羊业的突破口,据调查,在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占40%、饲料占20%、疫病防控占20%、管理条件占15%、其他占5%,足见其重要性。良种繁育体系应放在奶山羊产业体系建设的首位,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比较效益等因素造成原有的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站点人员设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技术人员培训也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繁育技术,缺乏为养殖户提供必要技术的本领。在新时期我国奶业振兴战略指引下,要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创新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共建共赢模式,发挥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石作用。
奶山羊产业科技支撑不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科技实力成为支撑经济建设的主导因素。奶山羊产业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但繁育关键技术仍未取得突破,有效的育种技术措施缺乏,奶山羊群体改良速度缓慢,造成优良种羊占比小;奶山羊人工授精器械研发,可控多羔技术等高效扩繁技术落后,造成扩繁速度慢、效率低;农副产品饲料化、新型可替代饲料资源开发等研究不够,造成新型饲料资源短缺和养殖成本增加等;奶山羊疫病形成机理、传染病防控措施、新疫苗开发等研究不深入,造成疫病防控效果差、食品安全风险大等;羊奶新产品研发力量弱、研发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优质羊奶产品种类少、市场占有率低,直接影响产业效益。
除上述关键的科技短板外,粪污处理、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也不容忽视,只有突破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才能使奶山羊产业效益显著增加并实现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03、强化奶山羊产业科技支撑的路径
加快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创新
畜牧业竞争力在于品种质量,其根本在于品种选育水平的高低。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先进技术在奶牛、生猪、家禽等生产上逐步进入中试阶段,但在奶山羊上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方法也不成熟。因此,如何改进传统选育方法遗传评估的准确性、提高全基因组选择的效率、降低转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的成本是当前奶山羊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是提高品种选育能力的根本和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前提。
加快高效繁殖技术创新
与奶牛相比,奶山羊繁殖力并不低,但相对于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繁殖力还不高,尤其是制约奶山羊扩繁的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如子宫颈口输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受胎率低等,能否通过输精器械研发解决?变子宫颈口输精为子宫内输精,理论上将会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当然同时还要加强奶山羊生殖生理的基础研究,创新高效繁殖技术,如基于XY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非手术胚胎移植技术等,提高奶山羊扩繁速度,羊群周转加快,选择强度加大,品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随之提高,支撑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饲料加工及饲料资源开发技术创新
奶山羊养殖的饲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70%左右,因此,从节约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入手也等同于增加利润。通过饲料加工技术创新,可以增加养殖业效益,如加工玉米青贮料过程中掌握合适的铡草参数就能显著提高青贮料的消化率,精料加工技术革新的空间更大,通过饲料加工技术改进,节约成本具有很大的潜力。在饲料资源方面,要改变单一蛋白质饲料来源的现状,奶山羊作为最耐粗饲的反刍动物之一,蛋白质饲料的来源更为广泛,应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加快饲料化技术研究,以节本求增效。
加快疫病防控技术创新
疫病风险是养殖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做好疫病防控是保障奶山羊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科学有序的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关于奶山羊重点疫病(羊传胸、口疮、羊痘、假结核、乳房炎、羔羊痢疾等)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够,难以开发出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疫苗,动物疫病扩散模型与风险预警研究开展较少,在奶山羊上还是空白,亟需加大投入,通过兽医科技支撑保障奶山羊安全生产,降低疫病风险。
小 结
奶山羊产业是畜牧业朝阳产业之一,独具产业特色,产品营养价值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奶山羊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全产业链工程环节多、难度大,行业关注度有限,初步建成的现代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单元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奶山羊产业相关领域从业者知难而进,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奶山羊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上一篇:奶山羊遗传改良与标准化养殖技术进展
下一篇:中国奶业发展形势和未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