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13 09:44 作者:李胜利 来源:奶牛微刊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的奶价出现断崖式下降,甚至跌破了3.1元/公斤,是近两年之内最低的价格。受疫情影响,牧场养殖成本有5%到8%上涨,牛奶的终端消费受挫,同时,国外疫情愈加严重,牧场生产必须的进口物料是否会受影响,价格会有怎样的波动。
面对当前的现状,《奶牛》杂志联合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特别邀请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来到《奶牛》杂志“牛人说”直播间,为大家分析未来中国奶业发展形势。本刊小编特别将李胜利教授分享的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中美奶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动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牧经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牧与环境发展属中方专家。
本次课程分享的题目是中国奶业的发展形势和未来的科技,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中国奶业十年的对比,用一系列的图片进行比较,让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这十年来中国奶业的巨大变化。第二是目前国家的奶源紧缺分析和奶源基地的建设,第三是近期的国际的形势和原来价格的波动。第四是我国奶业的市场前景展望,第五是奶牛养殖发展的机遇和建议。第六是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第七是未来的科技。
一、中国奶业10年对比
1、经营主体
十年前,奶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十年后,企业家为主的乳业龙头企业。
2、品种
十年前,奶牛品种纯度差,产奶量低;十年后,荷斯坦为主要乳用品种,产量高。从品种来看,十年前中国奶牛的品种纯度差,产奶量低,外型可看到乳房发育不好,体型小。规模牧场的荷斯坦奶牛,牛的毛色很亮,乳腺非常大,体型也比较大,尤其后驱,是典型的荷斯坦奶牛的特点。十年间中国奶牛的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归功于育种技术,饲养变化等等。
3、养殖方式
十年前,房前屋后散养,有啥喂啥;十年后,现代化牛舍,散栏饲养,平衡日粮。养殖模式方面,十年前基本是户养,房前屋后散养,设施很简陋。现在基本是规模化养殖场。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可以了解到,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场已经占到65%左右。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进入这个行业。
4、犊牛饲养管理
十年前,三代同堂,条件简陋;十年后,犊牛岛饲养,一牛一室。犊牛的管理方面,十年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十年前的管理是大牛、小牛三代同堂,条件很简陋。现代化的牧场都为犊牛设置了单独的饲养区域,进行科学的管理。
5、饲喂模式对比
十年前,人工饲喂,精粗饲料分开饲喂;十年后,TMR混合日粮,机械化饲喂。饲喂模式方面,十年前奶牛饲料主要是以干玉米秸秆为主,还有一些精料,都是人工饲喂。现在牧场以TMR混合日粮为主,机械化、智能化饲喂是我们国家未来规模化奶牛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6、饲料结构
十年前,单一的低质秸秆饲料;十年后,TMR混合日粮。饲料结构方面,原来饲喂低质玉米秸秆非常多。现在国内都是饲喂全混合日粮,奶牛吃的每一口都是均衡的日粮。
7、粗饲料资源
十年前,秸秆为主的粗饲料资源;十年后,苜蓿为主的优质粗饲料。粗饲料资源方面,十年前主要是玉米秸秆。现在我们国内规模化牧场饲喂的是国产或者进口的优质的苜蓿、燕麦干草等丰富的粗饲料。
8、青贮制作水平
十年前,秸秆青贮为主,铡切过长,霉变严重;十年后,全株玉米青贮为主,铡切较短,质量好。
青贮制作方面,原来是以秸秆青贮为主。切割的非常长,还有很明显的霉变情况。现在我们的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水平大幅度提升,窖面的管理,铡切的长度,青贮的质量都非常的好。
9、粪污处理
十年前,人工铁锨清粪;十年后,机械刮粪板清粪。粪污处理方面,原来都是用人工清粪,工作量大,而且也比较脏,是个体力活。现在规模化牧场基本都是机械化刮粪板,整体的提升是很大的。
10、挤奶设备
十年前,手工挤奶+提桶式挤奶机;十年后,转盘式挤奶机。挤奶设备方面,原来是手工挤奶。现在基本是转盘式挤奶,还有并列式挤奶设备,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11、成母牛饲养管理
十年前,拴系式饲喂;十年后,散栏式饲喂,自由采食。成母牛的饲养管理方面,原来是拴系式饲养,现在都是散栏饲喂。拴系式饲养现在国内几乎没有了。根据动物的福利,牛是不能拴着养的,所以就饲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管理方式
十年前,纸上办公;十年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管理方式上,原来是靠人画图、填表,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数据分析,能够非常及时的展现在管理人员面前,能够对管理做到远程监控,远程办公。
13、原奶贮运
十年前,奶桶贮存 常温运输;十年后,原奶专用保温运输车。原奶贮运方面,原来是开放式的车辆,常温运输,现在采用专用的保温运输车,可以每天可以运将近上千公里。牛奶质量能够很好的得到保证。
14、奶牛福利
十年前,水泥地面,牛体卫生质量较差;十年后,锯末卧床 奶牛体表干净。奶牛福利方面,原来的牛舍是水泥地面,拴系式饲养,牛体卫生质量较差;现在规模牧场采用的是沙子、锯末卧床,奶牛体表非常干净。
通过这一系列图片的对比,大家能够发现中国奶业这十年的变化,现在牛奶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二、2019年奶源紧缺分析与奶源基地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奶牛存栏呈下降趋势,存栏下降15%,单产上升25%。尤其是荷斯坦奶牛存栏下降趋势明显。
全国荷斯坦牛2019年预计下降6%。2014年以后,奶牛养殖效益差,大量的散户退出,是存栏下降的很大原因。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牛场数量下降15%,2019商品化生鲜乳产量2044万吨。2019年奶牛体系调研规模养殖荷斯坦奶牛471万头,单产8.9吨,商品化生鲜乳2300万吨;规模牛场4000个左右,成母牛的单产持续提升, 2019年单产同比预计提升。
牧业集团的养殖集中度提高。2019年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195万头、日产量2.89万吨,比2015年增长42%、75%。但增幅放缓,存栏从2017年到2019年增幅,30%,6%,2%。辉山从20万下降到12万。
国内乳企奶源分布,最优质的奶源,实现产业共赢。大牧业集团供奶占日收奶量的50%以上,原奶质量更高。龙头乳企在2019年完成大牧业集团的奶源掌控,布局、控股牧业集团,中国产业链利益联结的新模式,产业一体化提速。建立中国奶源的新模式,中小牛场一体化如何破局。鼓励大型奶企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奶牛托管、参股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奶农+合作社+牧场+工厂”的新型利益共同体。
三、近期国际形势和原奶价格波动
新冠疫情叠加经济债务周期、石油战等因素,有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全球股市、大宗商品暴跌。中国股市月下跌超过10%,创2020年以来的新低,日本股市月下跌30%。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石油期货3个月下跌近60%,创了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受近期国际形势影响,人民币贬值4.8%,增加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有专家分析新冠肺炎对全球的经济的增长会有大概负0.5%-1%的影响。
新冠肺炎对畜牧业影响关联度分析:新冠肺炎对畜牧业影响是全产业链问题。首先是消费,由于地方性封闭管理,集贸市场关闭,很多零售没有配奶到货,因为消费不畅影响加工。交通不畅,物流复工率不足以及物流费用上涨,导致加工受限影响到养殖环节。养殖受到影响,是整个全产业链的影响,从饲料、兽药等运输影响成本上涨了5%-10%。养殖场的各种防疫的费用,服装消毒,吃饭,隔离等都增加成本。另外,加工企业收的奶卖不掉,喷成奶粉,也是一种损失,国内的奶粉比国际的奶粉要贵1万多块钱一吨,乳企也不好销售。从销售到加工,包括对养牛的人工短缺,工资上涨,饲料成本上涨,加工企业的收益下降,转嫁到奶源上面,原奶的价格向下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现在有10%-20%降幅。2019年5月份奶价启动上涨,受疫情影响出现下降。环保关停、热应激、消费旺季等叠加因素,牛奶养殖走出3年来的低谷期。2019年5月奶价开始上涨,年底达到4年新高;预计受疫情影响2、3月份出现下降。饲料价格和节本增效技术推广使生鲜乳成本与18年持平,养殖效益好转,开启景气周期。
消费淡季叠加全球疫情因素,新西兰GDT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的拍卖价格均下跌了8%左右。去年中美贸易战,苜蓿草进口量下降,价格上升。2019年燕麦干草进口量下降,价格大幅上升。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精料价格有望保持低位。2020年豆粕期货价格低于3000元/吨,玉米期货价格维持在2000元/吨。
四、我国奶业的市场前景展望
1、龙头乳企进军世界乳业10强,带动效应明显。
中国的奶业发展很快,关键在于火车头带动的好。伊利(112亿美元)和蒙牛(103亿美元)稳居全球乳企前十名的第一阵营。未来他们都有冲进前三的计划,它的对奶源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除了伊利,蒙牛以外,还有光明,君乐宝,飞鹤等都是快速发展的。
2、规模乳企乳制品产量温和增长,产业集中度提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537.7万吨,增长5.8%,干乳制品产量181.7万吨,增长2.5%(规模乳企同比口径),表明规模乳品企业产销两旺。2019年全国乳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947.0亿元,增长10.2%,利润总额379.3亿元,增长61.4%。龙头乳企2019伊利、蒙牛半年报赢收增长12.8%、15.6%。受宏观形势影响短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放缓,竞争加大。中期国内乳制品需求量复合增长率1.5%,规模乳品销售额年均增长3%以上,可以诞生千亿级乳企拉动对原奶的需求年增长率近5%。消费市场发展方面,酸奶与健康型/功能性酸奶、高端白奶包括有机奶是未来增长最快的。2019年我国低温液态奶占比按20%计算,低温液态奶产量500万吨,按10-15%的年增长率计算,2025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翻了一倍。
3、保持奶源增长的合理规划
2014‐2018年我国进口种牛62万头,平均每年超过12万头。2019年进口奶牛有望超过10万头,购牛和扩群补贴政策,带来疫病扩散风险的增加。按当前奶牛存栏、未来每年进口10万头奶牛,可以实现原奶年复合增长率8%-9%,我国将在2021-2022年达到4600-4800万吨的牛奶供需平衡;乳企根据发展规划指导所属奶源扩展牛群,杜绝盲目扩产。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减少国内购牛的传染病扩散风险。
小结:
环保关停以及近3年养殖亏损,造成大量存栏300头以下的规模化牧场和小区退出。2019年奶源总体紧平衡,南方乳企奶源短缺在30%以上,奶牛养殖处在景气周期。原奶供给的季节性波动周期3-4年内仍然存在。牛肉价格坚挺以及肉牛短缺,使奶牛场愿意淘汰奶牛(1.3-2.0万,公牛3000-3500元)。有规划的指导奶源发展。
不利因素:新冠疫情叠加经济债务周期见顶,可能爆发经济危机;贸易战和汇率贬值推动进口原料等价格上升。2019年出生人口1430万,下降300万。消费市场短期趋于饱和,乳企集中度提高,竞争压力加大。新冠肺炎以后关注宏观消费数据。
五、奶牛养殖发展的机遇和建议
奶业是政府高度关注的行业。十九大文件中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与不平衡和不充足的矛盾。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制定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产业。
习总书记在2017年元月去张家口考察时表示,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视!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要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2017年2月16号汪洋副总理考察双城现代牧业万头牧场,汪洋副总理亲切询问了现代牧业原奶的销售市场情况、价格、青贮种植、粪污处理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现代牧业原奶供应国内销售的同时,在安徽省、河北省也有一部分用于自有品牌生产加工,实现“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模式。2017年9月14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君乐宝乳业集团在河南正阳投资兴建的高档酸牛奶、乳饮料生产工厂考察调研。称赞其采用花生蔓制作青贮,对企业积极开拓创新和乐于担当社会责任,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奶业连续五年举办奶业D20会议,并提出中国奶业振兴宣言。优化结构强品牌,做优质产业。齐心协力谋发展,做和谐产业。与广大奶农结成命运共同体,共担……种好草、养好牛、挤好奶,推动奶牛养殖提质增效、节本增收。合作共赢走出去,做开放产业。
农业农村部鼓励家庭牧场发展试点奶农办加工。1.发展奶牛家庭牧场。农业农村部支持和培育新型奶业经营主体,引导奶农以奶牛、资金、技术、产品等为纽带组建合作社。总结推广一批“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营造分散的养殖户和规模的生鲜乳供应的良性循环。2.探索发展奶农办加工企业的新模式。推进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试点工作,多元化资金解决渠道;银行信贷、项目支持。产品销售半径相对较小,产品以新鲜为主。推动修订出台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放宽乳制品加工准入限制。
六、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奶业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奶业面临产业问题和技术问题。产业问题主要是奶业的竞争力不强,奶业链利益不平衡,环保问题,种养脱节,存栏数量大幅度下降,奶制品尤其是大包粉的进口,人才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技术问题是两病威胁与净化,粗饲料供给体系与品质,繁殖率低,奶牛利用年限短(使用寿命),兽药与疫苗。
1、种养结合发展本土化粗饲料,降低饲料成本
重视玉米青贮,高质量的青贮,每头奶牛使用量可以提高5-6公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指导现代牧业东北某万头牧场,高产牛饲料成本节约2.7元/天,公斤奶成本降低0.05元,每年实现节本增效300万元。
2、缓解奶源生产的不平衡——南北不平衡
南方省份奶牛存栏占到全国的 12%左右,南方产奶量只占全国的10-15%,而需求量占55%以上。南北不平衡、北奶南运长期存在。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2017-2018),北方奶产量降幅达15%,南方奶产量超过25%。
奶牛热应激判定:1.直肠温度到39.4℃;2.呼吸频率>80次/分钟;3.出汗率增加;4.饮水增加;5.反刍减缓;6.血中CO2下降。
3、缓解奶源生产的不平衡——季节性不平衡
奶牛体系监测发现,2019年规模牛场单产高于2018年,热应激导致产量下降5.2%。农业农村部生鲜乳收购站发布,2019年7月生鲜乳产量比上月减少2.8%,比去年同期增加5.2%。热应激导致的国内牛场奶产量普遍下降10%-20%左右。但热应激控制较好的牛场,产量逐年提高。现代牧业2016-2018年受热应激泌乳牛日产变化,分别下降12.1%、8.9%和5.7%。
减缓奶牛的热应激的饲养管理措施
① 为奶牛创造阴凉的环境
搭设遮阴棚:简易凉棚可以减少30%的太阳辐射。凉棚以高为宜,便于通风,减少顶棚对奶牛的热辐射。每头母牛4.2平方米,南北朝向,至少4.3m顶棚所选用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辐射系数小,15cm的厚的干草、木材、渡锌铁、顶部白色的铝、两侧均为白色的尼龙涂层橡胶、石棉瓦、90%的遮阴布等遮阴材料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运动场四周植树。
② 为奶牛提供凉水
水是饲养奶牛最重要养分之一。水维持血液容量,供应组织需要,并且奶牛分泌的牛奶中水分占87%左右。水的摄入即使受很小的限制,都将导致干物质采食下降0.5-1.0公斤/天,使泌乳峰值产量下降1.0-2.25公斤。研究表明:当奶牛在温度“舒适区”时,每1kg干物质需摄入3kg水。而在热应激情况下,对水的需求显著增加,每1kg干物质需摄入7kg以上的水。
③ 增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
夏天奶牛的维持需要是增加的。干物质采食量也要增加。
④ 强力风扇+喷雾、喷淋
喷雾降温与喷淋降温:喷雾降温适应于适度较低的高温干燥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可降低牛舍温度1-3℃。喷淋降温适应于我国高温高湿地区如中原、华南、华东地区,可以降低牛体表温度1-3℃。
夏季牧场防暑降温管理(光明牧业建议)
牛舍内流程推荐:大于21 ℃ 使用风扇(轻度热应激);大于25 ℃ 使用喷淋+风扇(中度热应激,打破体温平衡);密切观察晚上温湿度,可以选择加喷;极端天气的应对措施,或应急预案。
待挤厅流程推荐:大于21 ℃ 开始使用喷淋+风扇,一步到位。
喷淋+风扇的降温方式为世界公认最有效的方式。
风扇管理标准:1.高度:2.2-2.3m,不碰到牛只和设备;2.角度:与垂直面呈20-35度,主风方向一致;3.距离:6米(小于风扇直径10倍);4.风速:远端风速3m/s,不低于2m/s;5.测风仪检测位置:颈架或牛床上方,牛只高度。
热应激与酵母培养物:有些研究中发现饲喂酵母培养物后的产奶量得到了提高,主要是由于:降低某些奶牛直肠温度;提高了瘤胃微生物总量,和发酵效率;增加了纤维分解菌生物量,提高了纤维消化率;提高了乳酸的周转率,稳定瘤胃pH值;一天中的瘤胃pH值、氨和VFA的变化减小。提高瘤胃效率和降低热量的作用可能是提高生产性能和减少体热产生的主要原因。
4、奶牛养殖面临的机遇之一:非洲猪瘟
国内生猪存栏持续下降,部分地区下降50%以上;猪价报复式大幅反弹,涨速过快致终端需求下滑。这也给我国奶业发展带来启示,对奶业的产业定位,保障自给率和有效供给。
七、未来科技
单产是科技的综合表现,要提高单产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比如,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牛群管理,动物健康,信息技术等。
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技术突破领域是牛场管理,饲料生产配合,遗传育种,信息技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技术突破领域是信息技术,粪污处理,动物健康福利和牛场的管理。
信息/大数据给奶业带来影响最明显的是牛群管理,其次是咨询服务,奶业研发,牧场教育培训,消费者行为和需求,供应链等等。
十三五奶业人才需求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包括营养、兽医、挤奶、配种、饲养,又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能做好知识、风险、成本、计划、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配合农业部竞争力提升项目和业内企业合作举办的“金钥匙”技术示范培训、现代奶牛场高级人才研修班、牧场主大学,以及奶牛信号学培训,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奶牛大学培训班等,旨在做好劳动者培训和技术推广。